在沙巴州就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我相信这个现象应该遍布全国各地,皆是大同小异。
一些人长袖善舞,凭着努力苦干,或是通过种种门路,总之,就是赚了一桶又一桶金,上了岸之后,在“发财立品”的思想作祟之下,就想到衔头。
这些人虽然平时对社会公益事件,也不怎样尽心尽力,如果根据勋衔颁与对社会公益有贡献的标准,他们要封个“拿督”可说是不太可能,但是,全能国土却不是这样,大多数是政客用于慰劳一些马仔或是“支持”者,因此每年元首生日,这类名单就一大叠呈上。
有一些人发了财之后,却没有门路可以拿个“拿督”来爽,让人远远看到就以“拿督”称呼,左思右想,终於想出一些法子,那就是买个“荣誉博士”回来也不错。
虽然自己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,但是被人称呼“博士”或是“Dr”(尽管没有学术资格),也显的自己是有点料。
当然也有人另走后门,虽然平时连步操都不会,但没关系,就像以前那种“捐官”制度,弄个什么荣誉上校或中校也不错。
沙巴就有一名这样的人,因在社团坚持要人以所谓军阶称呼他,结果与敌对拥有荣誉博士阵营的头头闹得很不愉快,但他又不能抨击人家有假博士,因为他本身也是个假博士。
另一个现象就不只是在沙巴出现 ,在半岛也有很多人这么做,那就是向菲南部的没落王孙,或所谓的“苏丹”,作出美其名协助当地发展的“捐献”,买出个不知所谓的“拿督XXX”回来,做了水鱼,还沾沾自喜的要人以“拿督XXX”称之。
这世界上,有很多不同不同“衔勋”,但是,要数珍贵的非英国女皇颁布的莫属,但得之不易…要发财立品,而且要很有品的品…可真不容易。
4 comments:
latuk的数量多得可以跟大学生比,实在泛滥。社团里有些身份的十之八九是latuk。一个桌上,要打招呼,一叫latuk九个半都望过来。不确定李少文中所指是那位大人物,但是如果一个人值得尊重的,不用自己说,别人自然也会懂得如何称呼。要自己说,那证明该品还没到位。
啊利:没有指谁,只是有感而发罢了。
英国的Sir也有分两种,一种是honorary的,就不能挂在名字前面。前阵子报纸有澄清,关于Papua New Guinea的Sir勋衔是属于honorary性质的。但不知可信度有多高。
康华:我只能以“嘿嘿”回答你。嘿嘿.
Post a Comment